76、伤寒若吐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小二先生 调教,起则头眩,脉千里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(苓桂术甘汤)主之。(《伤寒论》.第67条)。
作家:蒋远东
本条规讲了一个寒邪入里结于心下的调理要道,若吐是胃气不降而反上逆,若下是脾性不升而反下逆,《内经》讲:脾主升胃主降。胃气不降反升则吐,吐则伤气;催吐亦复如是,气伤则心下逆满。脾性不升则反利,利伤津液,其气就会从少腹上冲于胸,欲作奔豚。
起则头眩,欲作奔豚也。究其原因:若吐、若下小二先生 调教,把伤寒的寒邪带入体内了,亦为陷胸,《太阳病上篇》第135条讲: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,脉千里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汤主之;本脉千里紧,千里为在里,当责有水。水者,寒也;紧主寒痛。
这里的寒邪入里是入于脾胃了,《阳明病全篇》第218条讲:伤寒五六日,脉千里而喘满;千里为在里,而反发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;表虚里实,久则谵语;此言者,禁汗也。《太阴病全篇》第277条讲:自为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;第364条讲:下利清谷,不成攻表,汗出必胀满;此言亦为禁发汗。
发汗则动经,就是发汗动经动了阳明、太阴之经。《经络运转图》中讲,足阳明胃经从新而过;脾被寒困,如发脾之表、阳明胃经之汗,其胃愈加虚热,其脾更寒,即会引最先痛脑热,大脑供血不及。此上热者,上虚也;下寒者,下虚也,身为振振摇也。
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亦名苓桂术甘汤,是桂枝甘草汤合茯苓白术汤的合方。桂枝甘草汤能通心阳,即能温通卫总管从胃到少腹的元阳之气(见《医林改错》),第73条讲:发汗过多,其东说念主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《医方集解》讲:茯苓白术汤主心下支饮,常苦眩冒。苓桂术甘汤是一个治逆的处方,主本条规的若吐若下后,脉千里紧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;又主误汗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。
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东说念主参名四正人汤,四正人汤中的东说念主参能大补元气,《药性赋》讲,肺寒可服,肺热服之则反伤肺;故知此元气在上是肺气,即能补肺。茯苓能利中焦之水,白术能燥脾而除湿,甘草能补中益气汤。苓桂术甘汤用桂枝以解表,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大枣、名苓桂枣甘汤,苓桂枣甘汤健脾除湿主脐下悸;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、名苓桂姜甘汤,主胃寒不渴。
刘渡舟老先生用苓桂术甘汤治舌苔水滑引起的脑供血不及,是苓桂汤的一大冲破(详见《刘渡舟讲伤寒论》);晕车的东说念主多与苓桂术甘汤证相干,可依苓桂汤加减。
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(苓桂术甘汤)方:茯苓4两、桂枝3两、白术2两、甘草(炙)2两。
上四味小二先生 调教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温三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管事,所有实质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实质,请点击举报。